Pixiv寫作應援Project主題:社群網站(#執筆応援PJ22Mar)
關於偶像崇拜。
00.
多勒西是我第一個在網路上追蹤的陌生人。
由於同儕間的流行,我也辦了一個部落格,儘管我只有註冊時登錄了簡單的個人資料,從來沒有寫過文章或上傳照片。辦帳號只是為了跟同學加好友,看同學怎麼說學校發生的事情,本來我是這麼打算的,多勒西卻讓我打破了原則。
因為多勒西的文章實在太吸引人了。
我在一個當時非常流行的論壇看見他的短篇小說,述說一心求死的少女撿到受傷鳥兒的故事。那故事並沒有特別令人驚喜的發展,但是故事架構很完整,溫柔又華麗的文筆更是令我深深著迷,我接連讀了幾篇,只覺得任何事件在多勒西的筆下,都會變成閃亮的溫柔世界。
多勒西的新詩,呈現出來的又是不同的樣貌。他大多數的詩裡會點出兩、三個完全不相關的東西,並給予不太適合的形容——但把這些東西和形容詞作排列組合,就能得出你覺得適當的結果——字裡行間的倒錯感給人一種強烈的厭世感覺。
雖然我並不那麼欣賞多勒西的陰鬱新詩,但在兩個文體上產生的反差不由得讓人好奇,多勒西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如果他能寫散文,或者在部落格上偶爾寫個生活日記就更好了,可惜多勒西從來沒有那麼做。
但那並不影響我對多勒西的欣賞,我把多勒西的部落格網址放在瀏覽器書籤的第一格,好讓我每天開電腦能立刻點進去查看。
01.
自從那個論壇宣布關站,我已經有好一陣子沒看到多勒西的新作品了。
事實上在關站之後,多勒西還有發布一、兩篇作品,但之後就沒有再更新。也許那個論壇對多勒西來說意義非凡,才讓他沒有心情寫作,我也不曉得,說到底他也沒有分享過自己的寫作歷程,我擅自為他解釋並不恰當。
論壇關閉將近一年之際,多勒西終於發表新文章了。
我倒抽一口氣,連忙點開最新文章,但映入眼簾的不是嚴謹的書寫格式,而是一般人更新日記時那種隨意的方式。內文主要在宣傳多勒西的其它社群帳號,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不過沒兩秒後又覺得,似乎沒什麼好奇怪的。
不可思議在於,一直以來只會在部落格更新創作的多勒西,竟然會特地發一篇文章當作宣傳;不值得稀奇的點則是,現在用微網誌的人越來越多,某些社群甚至被當作個人的基本配備,就這點來說,多勒西如果沒有其他社群帳號,才是會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我點進多勒西的微網誌,發現那是在約半年前註冊的,而且更新的速度非常頻繁⋯⋯說是這樣說,但也不能和部落格相提並論,多勒西的微網誌雖然「更新」快速,但都是非常簡短的生活短文,有些甚至只有一行句子,和部落格的創作相比,從本質上來談就有差異。
這段期間,多勒西還是有發表作品,不過是透過其他和微網誌連動的功能來發表。我確認了一下自己漏掉幾篇多勒西的作品後,便按下追蹤的按鈕。
02.
「今天是朋友的生日,在學校慶祝~放學後要一起去吃咖哩飯!」
充滿活力的句子配上一張放在學校課桌的小蛋糕照片,蛋糕的後方還有兩個失焦的勝利手勢。發文的時間在幾分鐘前。
大概是十點的下課。口味是我們提到蛋糕時,腦海會立刻蹦出的那種草莓鮮奶油蛋糕。感覺真不錯。
也許是因為微網誌的特性,多勒西常常在網路上即時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約早上六點左右,多勒西會發一則「早安~」的訊息,波浪符號是我從來沒在他的作品裡看過的符號,所以覺得有點新鮮。如果是雨天,他就會發「雨天真討厭」、「不想上學啦」這樣,有點孩子氣的抱怨。
不過,多勒西真的是個孩子。
第一次看到多勒西的作品,是在我準備大學考試的時候;現在我已經是大二生,而多勒西上個禮拜的某則發文內容提到國中會考的事情,讓當時正在捷運上的我驚呼出聲。
當初讓我深深著迷的作品,竟然是出自一個國中生之手,儘管明白才能和年齡沒有絕對關係,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多勒西直接把作品整理起來投稿到出版社,也許我就可以在書店裡看到他的名字了吧?我忍不住想。
反覆看了幾次蛋糕的照片,連我都覺得嘴饞了,我在那則發文點了愛心後,便關上手機,打算也去麵包店買個小甜食。
03.
「小N實在太過分了,那明明不是我說的,最後大家都怪我。」
似乎是和朋友吵架了的樣子。
這讓我想起我們高中那一群人,雖然大家給人的感覺都非常隨和,到了隨便的程度,但也免不了吵過架。不過那時都是團體裡的特定兩人吵架,其他人不會選邊站。
而最後,總是會以和好收場。
因為多勒西是擁有溫柔世界的人,我想他能夠把這件事處理得很好。
啊,他更新了新詩。
04.
距離預定的死線已經過了二十分鐘,我想我的組員是不打算把他那部分的PPT傳上來了。雖然是以個人八整體二的比例來計算分數,但我不希望分數被拉低,所以正考慮要不要自己補上那個部分。
但我實在氣不過,所以先去買了兩罐啤酒。
買酒的途中,我發現多勒西更新了短篇小說。距離上一篇小說已經過了一個月。不過大概是每天都能看到動態的關係,感覺並沒有特別久。(而且他最近在忙考試,這樣你反而會覺得他有時間寫小說才奇怪。)
我迫不及待地站在便利商店的冰櫃前把小說看完。這次寫的是一個被團隊踢掉的勇者回頭拯救遇難的團隊,最後和團隊言歸於好的故事。
故事裡的勇者面臨種種困苦,但不因此自暴自棄的精神實在讓人欽佩,後半部沒有因為一時賭氣對團隊惡言相向的表現也很成熟。
一如往常,我最喜歡的還是多勒西式的結尾:最後大家一起開了慶功宴,僅憑文字敘述也能讓人感覺到,那場宴會肯定充滿歡快的氣氛,是個普通卻溫馨的結局。
說起來,前兩天多勒西也發了「最喜歡小N」這樣的動態,他們應該和好了吧?
不管是多勒西或勇者,都有個讓人愉快的結尾,真是太好了。
我把籃子裡的六罐酒放了一半回去。
雖然多做一個部份很麻煩,但為了分數,我想回去還是努力一下吧。
05.
多勒西最近的動態很奇怪。
畢竟我不認識他,由我來說或許不太恰當,但那些動態真的和往常的多勒西不太一樣。平常他的發文總是充滿活力,最近的貼文字數卻少得可憐,偶爾還會用到很負面的詞彙。
網路上也有些人關心他的狀況,但多勒西都沒有回應,倒是發表很多創作,而且寫的是和以往不太一樣的題材。
不過,他的小說依然給人溫暖柔和的感覺,新詩也一如往常帶著陰鬱。
儘管我讀了多勒西這麼多的生活發文,依然覺得這很不可思議。我指的並不是兩種體裁作品的冷熱差,而是他的創作文筆和社群貼文的口吻讓人完全想像不到出自同一人這點。
我又看了一次多勒西的最新動態,不曉得這到底是反常的發文,或者純粹是某種實驗性質的短句(畢竟他的創作題材也開始改變了),例如他接下來要以這則動態的口吻來敘述故事。
比起敘述故事的文筆,作為粉絲我更想知道,不知道他有沒有考慮寫個厭世少年的故事,或者寫點溫柔的新詩?
06.
我最近在思考,究竟一個人為什麼會提筆寫作?和朋友談論起這個話題的時候,朋友告訴我,寫作的人有一般人——我想他指的是不寫作的人——所沒有的感性。
不曉得,也許是真的,畢竟我沒辦法理解一個我沒有的東西。
我只知道,雖然之前確實有過「好想多了解這個人啊」的想法,但真正有機會接觸到多勒西的真實生活後,我突然又有點不太確定了。
多勒西最近也許是受到什麼刺激,總覺得他變得暴躁了。
他的生活貼文,口吻像政論節目一樣慷慨激昂,任何小事情都可以讓他發表長篇大論,打翻飲料的事情不再成為一件稀鬆平常的可愛小事,在體育課上被同學撞了一下也成為暗潮洶湧的陰謀論。
這讓我很納悶。
事實上,我今天也打翻了東西,是我特地買來慰勞自己的冰沙,它的價格絕對不能和豆花相比擬。打翻冰沙雖然讓我沮喪,卻不至於讓我憤怒。和我同行的室友拍了照後,回家還立刻做成朋友限定的梗圖。
我不確定,也許我的冰沙和多勒西的飲料真的不一樣,這是寫貼文很無聊的我與字字珠璣的多勒西之間,決定性的差別也說不定。
儘管如此,我還是有些不安。
於是我拋開微網誌,翻了兩篇多勒西最近的文章,好險離開了多勒西之後,他筆下的世界依然讓我悸動不已。
07.
我有時候懷疑自己社群網站用太久了。
但想想並不是我,我並不暴躁。
08.
我最近迷上了看Youtuber的影片。
大學時期室友向我推薦很多Youtuber,那時的我更熱衷閱讀,所以始終沒有去看;直到開始工作之後,我才了解看影片對體力見底的人來說多有吸引力。
並不是我突然不愛閱讀了,而是在下班之後,根本無力咀嚼文字。我總是坐在沙發上看影片,就算播完了也懶得移動手指,就任憑演算法和自動播放功能安排我和下一支影片的邂逅。
縱使我幾乎無法從那些看過的影片上感受到曾經的悸動,至少不會再因此感受到他人的狂躁。
09.
我有點後悔自己太晚認識波特萊爾。
不,我當然知道這麼一位詩人,但我過去從來沒想過要讀他的作品。幸好我假日去了書店,那個時刻我感覺自己還是喜歡閱讀的。
我買了他的詩集,欣喜地摸著精裝的書皮,為這本佳作泡了一壺茶——其實我不知道是什麼茶,不過我也不會在意——並將假日的剩餘時間獻給了他。
波特萊爾沒有社群網站,他不會讓我失望。
10.
我偶然聽說了多勒西出書的消息,所以特地登入了那個社群。我已經有段時間沒有上去,因為大多數的朋友用的是另外一個網站,讓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那兒。
多勒西把出書的訊息置頂在他個人的頁面,我往下翻閱,發現他的生活貼文少了很多,也許是出書和學校兩頭燒,讓他沒時間發文,或者這個社群網站對他來說不再具有吸引力,就像他不再更新部落格一樣。
他的最後一篇發文是在兩個禮拜前,那是他和朋友去吃居酒屋的照片,他說和朋友已經認識十年了;再往前翻,他提到最近看的影集讓他很感動;再之前,他分享了等公車時發生的溫馨小故事。
多勒西果然是個擁有溫柔世界的人。
我這麼想著。
然後,我花了一罐啤酒的時間思考,把那已經被遺忘的部落格從書籤中刪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